新闻搜索
 
最新新闻
1  5.18景德镇传统颜
2  参加江西省博物馆御瓷
3  联合体成立大会
4  千馆之城发布会
5  2023年度景德镇邓
6  博物馆之友章程
7  景德镇邓希平颜色釉陶
8  第一届理事会成员名单
9  博物馆中长期发展规划
10  监事会成员名单
     首页 >> 
博物馆中长期发展规划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7-20 阅读:293次 【字体:

景德镇邓希平颜色釉陶瓷艺术博物馆中长期
(2021——2030)发展规划

 
  景德镇名坊园邓希平陶瓷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营业执照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3602070697185986),位于景德镇名坊园一期,占地面积6059.50m²,建筑面积9173.37m²(不动产权证书36005283686)。公司内设有景德镇邓希平颜色釉陶瓷艺术博物馆,是一家集生产、科研、教学一体的景德镇传统颜色釉瓷传承创新基地。公司能生产景德镇传统颜色釉瓷一千多个品种,并注册有“邓希平名瓷”商标(商标第21类第5731649号)。公司已批准为“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景德镇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来公司参观学习的人数均在一万人以上。
  公司董事长、法人代表邓希平女士,1965年武汉大学化学系毕业,从事景德镇传统颜色釉瓷传承、创新、研究工作五十八年,创新颜色釉四十多种。她研究的颜色釉瓷科研项目,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和尤里卡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为传承和发展景德镇颜色釉瓷做出了突出贡献。她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德镇颜色釉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和国家有突出贡献陶瓷专家。二0一九年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七十周年”纪念章。
  本规划依据新颁布的《博物馆条例》和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编制,规划期为(2021-2030年)。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秉承新发展理念,将博物馆事业主动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加强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的转化与传播,为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积极贡献。把握博物馆发展阶段性特征,遵循博物馆规律,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实现各类博物馆又好又快协调发展为主线,完善中国特色博物馆体系,全面提升博物馆的专业化、现代化、社会化水平,强化博物馆文明传承、文化沟通、增进知识和公众教育的职能,建设博物馆强国。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把以人为本作为博物馆事业加速发展的基本理念。树立博物馆文化资源属于人民、博物馆文化发展依靠人民、博物馆文化成果惠及人民的理念。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博物馆事业科学发展的关键环节。 
坚持质量优先。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博物馆发展观,注重博物馆内涵发展。建立以提高博物馆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博物馆资源配置和博物馆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博物馆功能和职能发挥、提高办馆质量和水平上来,鼓励博物馆办出特色、办出品牌。
  坚持服务优先。把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作用作为博物馆发展的根本任务,强化藏品保护研究和博物馆学术研究,创新展示教育传播的内容、形式、手段,切实提高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坚持改革创新。把深化改革作为推动博物馆发展的根本动力。坚决破除束缚博物馆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制度障碍,创新博物馆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有利于博物馆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博物馆制度,激发博物馆的活力。
  二、总体目标和发展战略
  (一)总体目标
  到2030年,基本形成特色鲜明、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博物馆体系,民办博物馆做为国有博物馆的有益补充,有助于保障文化多样性、满足公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基本实现博物馆管理运行的现代化,基本建立运转协调、进入我市民办博物馆先进行列。
  (二)发展战略
  一是积极推动博物馆体系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改善宏观调控,促进博物馆类型、层次结构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协调。
  二是博物馆合理定位,本馆属于公益性的高温颜色釉陶瓷专题性博物馆。所展出的是邓希平从业58年来在高温颜色釉陶瓷的创新,同时代表着这半个世纪景德镇高温颜色釉陶瓷的最高水平和发展历程。
  三是加强博物馆能力建设,创新发展理念和运行模式,使本馆“收集和保护”、“教育和研究”、“开放和服务”三种内在职能统一化、组织化,大幅度提升专业化水准。
  四是发挥科技和人才支撑作用,加强博物馆领域的基础性研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增强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创新能力。
  五是改革博物馆发展体制机制,按照文化体制改革总体要求,以深化博物馆免费开放为契机,完善博物馆管理体制,创新博物馆激励保障机制,营造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制度与社会环境。
  三、博物馆藏品收集保护
  (一)充实藏品体系。加大投入力度,改进激励办法和机制,树立符合博物馆学原理和规律的收藏理念,根据自身使命和发展方向,制定明确的收藏政策和具有前瞻性的体系化的长远收藏规划,完善征集程序,不断增加藏品数量,提高藏品质量。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载体和信息载体的收藏。加强自然历史标本、科技发展物证的收藏。加强当代各门类艺术品的收藏。
  积极开拓收藏渠道和途径。把捐赠作为博物馆获得藏品的重要途径,做好社会收藏群体的联系和服务工作,鼓励社会收藏群体捐赠藏品或委托博物馆保管利用。创新馆际藏品资源交流共享激励机制,通过依法调拨、交换、借用等方式,对博物馆藏品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优化配置,提高保护利用效率。
  (二)加强藏品登记、建档和安全管理。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国有可移动文物、标本普查,全面完成博物馆藏品登记、建档等基础工作,建立全国博物馆藏品数据库。推进藏品信息资源共享、利用,分期发布馆藏珍贵文物目录。加强科学保管,落实离任移交和藏品丢失、损毁责任追究制。
  (三)全面实施藏品保存、保护达标。强化预防性保护理念,全面实施藏品保存环境达标建设,促进博物馆藏品保存条件的改善。 
  四、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
  (一)推进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工程。建立健全陈列展览管理办法、规范、标准等制度体系。建立策展人制度,建立陈列展览设计、施工单位资质管理制度。强化学术研究对陈列展览的支撑。加强馆际展览交流。
  (二)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制度化。深化与教育机构合作,开展博物馆教育示范点建设,建立长期有效的馆校联系制度,将博物馆教育纳入中小学历史、艺术、科学、自然、思想道德等课程和教学计划,创造与教学内容结合互补的教育活动项目品牌。加强博物馆青少年服务部门建设,培养专家型讲解员和辅导员队伍,结合博物馆资源制定有针对性的青少年参观与讲解计划,提高对青少年服务的质量。
  (三)创新博物馆文化传播。充分运用信息、互联网、多媒体、新媒体等技术手段,通过数字博物馆、远程教育网络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使博物馆文化成果惠及更多民众。创新国际博物馆日宣传活动,增强公众对博物馆的认知与互动。以多种形式参与社区文化建设。
  (四)加强文化产品开发。开展博物馆文化产品交流、交易和展评活动,推荐优秀博物馆文化产品参加中国驰名商标等的评选,鼓励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建设博物馆文化产品交易中心、创意园区和生产基地,形成产业聚集,增强博物馆文化产品在文化产业和消费体系中的竞争力。
  五、博物馆科学研究和科技保护
  (一)健全博物馆科研组织体系。支持博物馆与社会科技力量共建科研联合体,建立一批博物馆科技创新联盟和区域创新联盟。构建博物馆科技基础条件共享平台,建立博物馆科技基础数据库(群)。 
  (二)加强博物馆基础理论、发展战略和政策法规研究。深入开展博物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强化博物馆建筑、藏品保护、陈列展览、教育传播、社会服务、运行管理等实践重点领域基础研究,建立博物馆理论框架体系和学科建设战略布局,提升博物馆的基础研究能力和水平,为博物馆事业创新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三)加强藏品科技保护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研发藏品保存环境调控和环境监测平台技术,健全藏品保存环境标准体系。推动藏品修复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开展馆藏重要藏品病害检测分析、保护修复的研究,健全藏品保护修复科技体系,促进博物馆科技成果的转移扩散。
  (四)强化信息技术应用。研究制定博物馆基础信息管理利用要求,加快博物馆信息化进程。加强博物馆网络资源体系建设,搭建博物馆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数字化博物馆建设,不断提高博物馆管理现代化水平,为公众提供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
  六、博物馆国际合作交流
  (一)建立展览、科技保护国际合作示范平台。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博物馆的战略协作,联合推进高水平遗产保护、研究、展示、传播行动计划。借鉴国际上先进的博物馆理念和经验,促进我馆发展,提升我馆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促进国内外博物馆之间互换展览、合作办展等科学有效的展览交流。实施中华文明展示工程,系统展示中华文化的灿烂精深,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实施世界文明展示工程,合理利用国外优质博物馆文化资源,共享人类文化优秀成果。
  七、体制机制创新
  (一)健全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博物馆管理体制。明确政府管理权限、职责和各级各类博物馆办馆权利、责任,构建政府、博物馆、社会之间新型关系。
  (二)落实和扩大博物馆办馆自主权。博物馆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宏观政策,在办馆模式、资源配置、人事管理、社会参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充分享有自主权,自主开展藏品保护、科学研究、展示教育和社会服务,自主制定博物馆规划并组织实施,自主设置业务、行政管理机构,自主确定内部收入分配,自主管理和使用人才,自主管理和使用博物馆财产和经费。
  (三)完善博物馆法人治理结构。各类博物馆应依法制定章程,依照章程规定管理博物馆。探索建立博物馆理事会或董事会,吸纳有代表性的社会人士、专业人士、基层群众参与管理,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博物馆发展的长效机制。健全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完善博物馆馆长负责制。完善馆长任职条件和任用办法。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业务建设和博物馆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实行聘任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确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探索博物馆与社会密切合作共建的模式,推进博物馆与教育部门、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的资源共享,形成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提高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推进博物馆后勤社会化改革。
  (四)促进社会参与。规范社会参与决策程序,重大博物馆政策出台前要公开讨论,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健全博物馆事务公开制度,接受博物馆员工和社会的监督,形成依法办馆、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局面。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博物馆从业人员队伍建设
  (一)建设高素质博物馆人员队伍。明确博物馆知识密集型文化教育机构的属性和定位,创造有利条件,严格博物馆从业人员资质,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博物馆从业人员队伍。
  (二)建立健全并严格实施博物馆从业人员准入制度。制定博物馆从业人员资格标准,强化博物馆从业人员任职学历标准、专业背景和品行要求,严把博物馆从业人员入口关。建立博物馆从业人员上岗培训制度。探索建立统一的博物馆从业人员职务(职称)系列。制定馆长任职资格标准,促进馆长专业化,提高馆长管理水平。制定博物馆编制标准,加强岗位管理,创新聘用方式,规范用人行为。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博物馆从业人员流动机制。壮大博物馆志愿者队伍,拓展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领域和范围。
  (三)提高博物馆从业人员业务水平。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博物馆从业人员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省级以上博物馆以及中国博物馆协会等相关机构,引导博物馆相关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课程设计与博物馆事业发展需求相结合,共建博物馆从业人员培养培训基地。
  二、保障经费投入
  (一)积极探索多渠道筹集经费的体制,实行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博物馆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等多途径筹措经费的机制,大幅度增加博物馆投入。
  (二)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加强重大项目经费使用考评。坚持勤俭办馆,严禁铺张浪费,建设节约型博物馆。


  • 上一条新闻: 没有了

  • 下一条新闻: 没有了
  • 返回上级新闻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邓希平陶瓷艺术馆 Copyright WWW.CNJDZDXP.COM
    电话:0798-8335788 E-Mail: dengxiping-jdz@163.com
    地址:中国江西景德镇新都民营陶瓷园115号 邮编:333000
    赣ICP备10203119号